宏觀經濟理論將通貨膨脹分門別類,但我們卻不能簡單地將各種價格上漲對號入座。需求拉動、成本推動、結構性通脹、通脹預期……這些高度抽象的宏觀因素并不能解釋通脹的全部,因為在價格形成的微觀機制里,還隱藏著種種不可忽視的“玄機”。
小江在商場里看中了一件襯衫標價2000塊,媽媽連忙搖頭說太貴。江媽媽認為,襯衫的成本不過就是布料加上紐扣而已,算起來最多值200元。
而在一家小制衣廠工作的姐姐并不同意媽媽的看法,她認為除了布料和紐扣的成本之外,還應該加上她們這些工人的工資成本,因為沒有她們的縫制,布料和紐扣是不會自己變成襯衫的,所以應該值500元。
但是在小江姐姐的老板眼中,這件襯衫可不只值500元,因為在他的工廠里,不但棉布和紐扣要錢,雇傭工人要錢,租廠房、買設備、請管理人員也需要錢,這些都應該算到襯衫的成本里去,所以襯衫應該值800元。
中國老板眼里最羨慕的是美國品牌制造商。這個外國老頭拿到工廠成衣后,只是貼個牌,轉手襯衫的價格就變成了1800元,說是里面包括他的設計成本、廣告費用等。有人站出來反駁說即使這樣也不應該一下子從800元加到1800元。美國老板一臉嚴肅的說:“這個牌子就值這么多錢,這是我們百年打造的品牌價值。”
再回到商場里那家買襯衫的店里,售貨員依然堅持著2000元的要價,因為從1800到2000的差距,就是這件襯衫從工廠到商場的運費加上她做銷售的工資。
從原材料、勞動力成本,到生產,再到流通銷售,襯衫的價格由最初成本的200元一躍增至2000元。在每一個環節,產品的附加價值在增加,同時價格也是節節高升。
不過,不同環節的層層加價還不是產品價格形成微觀機制的全部。關鍵問題在于:產品價格在經過每一環節時到底會增加多少、怎么決定?
比如,勞動力和原材料的價格為什么會上漲?為什么中國小工廠只能以800元把成衣賣給美國廠商,賺取微薄的利潤;而美國廠商卻能轉手賣到1800元,獲得高額利潤?為什么經過流通環節,衫價格從1800元增加到2000元,而不是更高或更低?
經濟學告訴我們,各種價格的決定都是由供給和需求兩方面力量博弈的結果,但這只是一種籠統的說法。因為根據競爭情況不同,市場分為完全競爭市場、壟斷市場、寡頭壟斷市場和壟斷競爭市場四種類型,每一類市場下的價格形成機制截然不同。當市場上不存在競爭,也就是在壟斷市場上,消費者沒有任何話語權,生產者對于價格和產量大權在握,這個市場就是一個壟斷廠商的地盤;當市場達到完全競爭狀態時,可以說是消費者統治了這個市場,生產者只能服從于市場的安排,這個時候又輪到消費者做主。
從一件襯衫的形成過程來看,若是化纖襯衫,上游原材料石油是寡頭壟斷市場,若是純棉襯衫,上游原材料農產品卻類似于完全競爭的市場;沒有品牌辨識度的襯衫生產是一個完全競爭市場,而存在品牌辨識度的服裝市場卻是一個壟斷競爭市場;在產品的運輸過程中,又會面臨物流因素的影響,到最終進入商場面對消費者這一最終環節,還要經歷流通企業的最后一層“盤剝”。
在每一個環節,襯衫的價格能夠發生多大的變化,與其所處的市場形態(或者說經濟程度)密切相關。如果每個環節都是完全競爭的,那么激烈的市場競爭就會把各個環節的價格壓至最低;相反,如果每個環節都是壟斷的,那么廠商對價格的控制就可能使價格居高不下。
因此,我們要解釋每一個環節上價格是如何形成的,還需要從每個環節所處的市場形態找原因,或者說,從每個環節所面臨的競爭程度找原因。
英國詩人布萊克曾經寫過:“一粒沙里一個世界,一朵花里一座天堂”,一件襯衫背后包含的,是復雜的微觀價格形成機制。從200到2000的距離,是從原材料到產成品,再到終端消費的距離。只有弄清楚這段距離中的所有微觀環節,我們才能算是真正打開了通貨膨脹的“黑箱”。